中
台 山 月 刊 305 期 |
|
本期主题:同事摄.菩萨行 |
|
即心菩提 处处道场文/普安精舍护法会督导 传尊 这是一个相对的世界,亲人、朋友、上司、部属、师生之间,相处之际,有不同的习气、想法、立场,言语的争论、行为的冲突,自然无法避免。在不同的场域,道场与职场、职场与家庭、道场与家庭之间,也有纠结与矛盾。殊不知,道场无处不在,到处都是修行之处。如何化戾气为祥和,处处自在无碍?唯有放下既定的僵滞与局限,设身处地的善解、调和与沟通。更需要在不同场域,异中求同,适时地随顺方便,灵活应变,和光同尘,顺应众生之机,展现菩萨的精神与作为,与一切众生共事,使其欢喜、获益。 日用道场 随缘修行 曾有学员在精舍及山上十分发心,可遇到家中母亲失智,却坐困愁城,不胜其烦,抱怨连连。后经师兄点拨:在道场欢喜服务,也可将这份心带回家,面对母亲如同看待精舍师兄一样,何况病痛、无常本无法避免!学员于是悲悯心大发,欢喜照顾。同样地,也有人在精舍中无比欢喜,回到家里面对家人,有时也会责难与要求,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时,推诿、比较。 其实佛法不应只在道场落实,更应在家庭、职场中去体现。夫妻间,经常较不拘小节,忘却多几分客观、谦卑,因此形成「欢喜」「冤家」。我和同修思想、价值观本来相近,同样在道场,可我是慢郎中,深思熟虑,同修却是急性子,率性而为;处事往往南辕北辙。起初,一来一往,徒劳无功,彼此受气。后来,换个想法,顺境固然好,激励自己前进;而一切逆境,都是考验,家人正是来成就自己道业的活菩萨,没有他们的反应,怎能认清自己的毛病与盲点,又哪有改善的机会!其次,同修经常有情绪反应,自己却没有领会到她累加的不满与压力,适时得体的主动沟通与纾解,就是自己的责任。再者,众生佛性本具,岂能对一个未来佛生起不恭敬的心?如是思惟,意解心开! 同理善巧 平等护念 校园中,师生伦理渐趋淡薄,学生自我意识抬头,课堂上经常一机在手,不少满怀教育热忱的老师忿忿不平,意志消磨,放任学生「自由自主」学习;甚至愤然转投商场。这虽是大环境使然,而我们也都有责任。自己的因应做法:一、仍旧把教师本分认真做好,不管客观环境及学生心态如何,不能随波逐流、自我沉沦、得过且过,应努力营造良善因缘,授业、解惑、传道,尽一分责无旁贷的天职,做一分算一分,教育环境才有机会改善。二、与时俱进,改进教学方法,善用网路或智慧手机功能,激发学生自我学习,增进师生互动。三、多鼓励关心、多宽容理解、少苛责,并用理性诉求及感性劝说,设身处地为学生设想,如果高高在上说教,他们心里一定不服。四、传授专业外,亦善巧应机引导,让他们欢喜学习,用心与真诚的态度,必然能触动学子!一路上学佛的领会,更加肯定自己可以成为学生迷失时的一盏明灯!他们一样是亟待救拔的众生,真的很需要老师们为他们的生命点灯! 人无南北,佛性一如,地无东西,处处是修炼的道场。人不分亲疏,抱持理解、宽容的胸襟,多为他人着想考量,进而以佛法的慈悲智慧,善巧方便,平等护念大众,自然能化除误解和矛盾,摄受感化对方,这是菩萨的悲悯愿心与行履!期许我们都能「好将一点红炉雪,散作人间照夜灯」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