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
 
本期主题:减法人生







佛经云:「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
当我们不再向外追求,而是向内返照自心,
息灭烦恼、执着,本具的清净心朗朗现前,
人生安乐富足尽在其中。


活出真实人生

文/美国佛宝寺住持 见眼法师


  在物资充斥的今天,许多人沉迷于物质追逐,身心逐渐疲累不堪;于此同时,也有些人开始觉醒,选择透过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和干扰,实现更为简约有序的生活。

  狄德罗效应正好说明了追逐物质带来的恶性循环: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,朋友送他一件做工精致的长袍,他就把自己的旧长袍丢了,穿上华贵的长袍在家中踱步。愈走愈觉得家中的摆设破旧不堪,与长袍不配。于是开始换书桌、地毯、沙发、椅子、雕像……,最后惊觉自己竟然是被一件长袍胁迫了,丢掉旧长袍,换上新长袍,结果给他带来更多的烦恼。

当正念远离诸幻

  凡夫的心其实是被根尘境界胁迫了。《百喻经》中有一譬喻,有位旅人很渴,正好看到路旁有个盛满水的木桶,他立即开口大喝。喝够了,就对木桶说,你的水可以不要再流出来了!但水依然在流,旅人就生气了。有位智者看到这一景,就告诉他,你自己离开就是了,何必对木桶生气呢?迷人面对外境有取舍分别,心不能安;而智者知道离一切相,安心自在。

  《圆觉经》云:「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」离幻就是觉悟,不执着虚妄境界就是,坚住正念就好,何须刻意做减法?但凡夫心在迷,一时无法离幻。普眼菩萨便请如来开示渐修法门。佛说,欲求如来净圆觉心,应当正念远离诸幻,坚持禁戒,修止观法门。当观此身是四大假合,虚妄不实,「幻身灭故,幻心亦灭;幻心灭故,幻尘亦灭;幻尘灭故,幻灭亦灭。幻灭灭故,非幻不灭。譬如磨镜,垢尽明现。」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说:「这念心什么都要放下、什么都不执着,到最后,所有幻化不实的境界统统没有了,本具的心性自然就现前。」放下,就是减法。

  仰山慧寂禅师请示中邑洪恩禅师:「如何得见佛性义?」洪恩禅师回答,譬如在一间有六个窗户的房屋里,有一只猕猴蹦跳不停;窗外有狝猴从东边叫它,它就回应;「如是六窗,俱唤俱应。」六个窗户代表六根,窗外的猕猴象征六尘,窗内的猴子是我人的识心。根尘相对,识生其中。一念不觉,识心便随尘境起舞,迷失真性,虽有佛性而不自见。

明心地不增不减

  经典譬喻,我们这念心就像摩尼宝珠,本来含藏一切功德。愚迷之人见到摩尼宝珠映现出的五种颜色,执为实有,受乐受苦。事实上摩尼宝珠没有任何颜色,只因它真空剔透,所以能映于五色。凡夫所见的花花绿绿景象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凡夫的心迷惑于外境,所以要做减法,目的是离相。然而,本具的这念心不离一切相,并不需要刻意离开色声香味触法,不即不离即是。

  佛法的减法是息灭贪瞋痴,更是离苦得乐的妙方。如《杂阿含经》中佛陀指出,当六根对六尘时,若能触物起照,观察万物变异无常、缘起缘灭,不生眷恋与顾念,心不为贪欲所系缚,就能息灭贪爱;贪爱一息灭,执取也会息灭;执取一灭,就不会再有来生;没有了来生,就不再经历老、病、死,以及各种忧、悲、恼、苦。如是,则一切众苦便能消灭。

  行菩萨道,不仅仅是做减法,也要做加法。所谓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」,菩萨行要做加法,广学多闻,成就辩才,修六波罗蜜,广积福德资粮;做减法,要放下对根尘境的执着,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,除恶务尽,远离颠倒梦想,清净身口意三业。当加法与减法都做得熟练时,必能「无为而无不为」,不会被物质和感官所束缚,也没有妄念和烦恼,能够随顺觉性,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

  行者身处红尘之中,于根境相对、应对进退之间,「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」。这念心随时觉察觉照,保持清楚明白,做加法累积福德,做减法息灭贪瞋痴,时时作主,如如不动,恰如摩尼宝珠在握,自利利他,运用自如,活出不增不减的真实人生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