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
 
本期主題:減法人生







佛經云:「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
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,而是向內返照自心,
息滅煩惱、執著,本具的清淨心朗朗現前,
人生安樂富足盡在其中。


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──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這個世界上,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、追求快樂,可是一般人所得到的,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,而是一種物質生活的刺激,藉由刺激身體、感官,暫時得到一種滿足、快樂,等到這種滿足過去了,心中又感覺很空虛、很寂寞、很無奈,於是又想要去追求下一個刺激。

  我們慢慢去觀察,一個人就算擁有再多的資源、再多的財富,乃至擁有幾千億、幾兆,心靈還是得不到滿足,有了錢,還想要繼續賺更多的錢;有了名,還想要繼續往上爬;有了利,還想要得到更多的利……無論是財、色,乃至面對世間所有物質生活都是如此,就像俗話所說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、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。

  知足常樂、安貧樂道這些觀念,在現代社會已經淡化了,一般人並不知道;我們要想讓自己的生命更上一層樓,從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、乃至心靈的世界,就必須要認識佛法的道理。

少欲自在多欲苦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第二覺知:多欲為苦;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「覺」就是指我們靈知靈覺這個心,「知」就是知道;要知道「多欲為苦」。每個人都有欲,欲,即五欲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些都是欲,有了欲就是苦。所謂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這個欲真正是一種罪惡。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,以為欲望貪求得愈多愈好,在佛法來看,這實在是一件苦事情。多欲,心當中貪求太多,就是煩惱,身心就會疲倦。我們身體、心理的疲勞,多半都是從貪心產生出來的,貪財、貪色、貪名……有了這些貪欲,就是負擔,就像在心中塞進一堆垃圾一樣,一定會很疲勞。

  經云:「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」,儒家也講要少欲知足、清心寡欲,我們最低限度要做到寡欲、少欲;先由少欲開始,最後達到無欲的境界,身心就很自在,就得到解脫。

  古人說: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。」海能納百川,所以稱之為海,我們的心量也要像海一般廣大。「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」,山為什麼能有千仞這麼高?因為無欲,這是一個譬喻;我們要想長壽、身體健康,也要做到無欲,達到無欲的境界,什麼都不求了,心當中就清涼,身心就得自在。自在有深有淺,心無掛礙也是自在、身體沒有病苦也是自在;真正達到無欲無求,就能產生定力、智慧,有了定力、智慧,就能斷除自己的煩惱,煩惱漏盡,便能真正達到自在。

常知止足心安樂

  一般人都是不自在,眼睛看好的東西、看到五欲境界,就要去看,看久了,眼睛會疲勞、乃至於會瞎掉,這就是不得自在。耳朵聽外面的聲音,聽到好的就高興,聽到不好的就起煩惱,耳根也不得自在。鼻子聞到香臭、嘴巴嚐到酸甜苦辣,就一定要起分別取捨,也是不自在。要得到自在並不容易,必須要下一番工夫;下工夫,就從少欲開始。

  經云:「飲食知止足,常樂在空閑,心定樂精進,是名諸佛教。」「飲食知止足」,飲食不要暴飲暴食,該止就止,吃個八分飽,或是七分半飽就好;不但是飲食,睡眠也是一樣,不能貪睡,乃至所有一切物質生活都是如此,要「知止足」,知足常樂。

  「常樂在空閑」,心要空得、心要閒得。所謂念而無念,從有念歸於無念,這就屬於無為法。有念是方便,無念是究竟;達到無念、無住、無為、無相、無願,這念清淨心現前了,具足真空、妙有,就是真正的甚深微妙法。我們修行要明白這些道理,心要空得、要閒得、要安住,要耐得住寂寞。

  古人說:「風流得意之事,一過輒生悲涼;清真寂寞之鄉,愈久愈增意味。」男女之事風流得意一時,但是過去了以後,什麼都沒有,淒淒涼涼,就墮落了;相反地,「清真寂寞之鄉,愈久愈增意味」,我們打坐,心愈來愈寂靜、愈來愈清淨、愈來愈絕對,慢慢就會增長意境趣味。

解鈴必須繫鈴人

  了解這些道理,就知道修行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,使心靈提升、淨化,從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、從精神生活提升到心靈的世界。

  要提升自己、淨化自己,就要先把世間的事情看淡、看清、看開,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
  第一步,要把世間的名利財色「看淡」,什麼叫看淡?所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無論是名也好、利也好、財也好,自己應得的就得,不應得的就不要勉強,這就是看淡;不要像一般人鉤心鬥角,拚命去爭,到最後身敗名裂。如何看淡?就要透過分析,舉例來說,世間上的名利是僧多粥少,總統只有一個,院長只有五個,可以去努力,但不要去爭奪,有因一定有果,要朝這個方向想。孔子講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」,不怕將來沒有前途、沒有事業,只擔心是否有能力承擔。所以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學問做好沒有、品性建立起來沒有?有沒有道德的修養?有了這些,將來就能成為國家的棟梁、社會的精英。要這樣來分析、思惟,把煩惱看淡。

  第二步,要「看清」,什麼事情都是有因有果,要把它看清楚,應該得的就去爭取,不應得的我就不要,知進知退,這就是看清。看清了以後,第三步,就要「看開」、要坦然面對現實。假使沒有在這個地方下工夫,對於世間的事情牽腸掛肚,心就不容易靜下來、定下來。

  以出家眾來說,看淡、看清、看開還不夠,因為出家是專修,接受十方的供養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若人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所以還要再進一步:第一要「看破」。看破還不夠,第二要「看透」,用般若智慧把問題看清楚。看透了以後,要「看呆」,讓煩惱不起作用,乃至於完全化除心當中的煩惱,一塵不染,這樣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
  不論在家、出家,修行要想成道,絕對沒有辦法投機取巧;不要求東求西、求菩薩來加持,向外求是成不了道的。所謂「解鈴必須繫鈴人」,煩惱是自己造出來的,必須要靠自己才能把煩惱解套、化掉。如何解套?對於世間所有一切事情,在家居士要看淡、看清、看開,出家眾要看破、看透、看呆,這樣身心才會愉快,才會從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,由精神生活提升到道德生活、功德生活、心靈的世界。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這一生就會愈走愈光明,愈來愈歡喜,不會虛度此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