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
 
本期主题:减法人生







佛经云:「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
当我们不再向外追求,而是向内返照自心,
息灭烦恼、执着,本具的清净心朗朗现前,
人生安乐富足尽在其中。


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──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
  这个世界上,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、追求快乐,可是一般人所得到的,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,而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刺激,借由刺激身体、感官,暂时得到一种满足、快乐,等到这种满足过去了,心中又感觉很空虚、很寂寞、很无奈,于是又想要去追求下一个刺激。

  我们慢慢去观察,一个人就算拥有再多的资源、再多的财富,乃至拥有几千亿、几兆,心灵还是得不到满足,有了钱,还想要继续赚更多的钱;有了名,还想要继续往上爬;有了利,还想要得到更多的利……无论是财、色,乃至面对世间所有物质生活都是如此,就像俗话所说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、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。

  知足常乐、安贫乐道这些观念,在现代社会已经淡化了,一般人并不知道;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更上一层楼,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、乃至心灵的世界,就必须要认识佛法的道理。

少欲自在多欲苦

  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「第二觉知:多欲为苦;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「觉」就是指我们灵知灵觉这个心,「知」就是知道;要知道「多欲为苦」。每个人都有欲,欲,即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这些都是欲,有了欲就是苦。所谓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这个欲真正是一种罪恶。一般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以为欲望贪求得愈多愈好,在佛法来看,这实在是一件苦事情。多欲,心当中贪求太多,就是烦恼,身心就会疲倦。我们身体、心理的疲劳,多半都是从贪心产生出来的,贪财、贪色、贪名……有了这些贪欲,就是负担,就像在心中塞进一堆垃圾一样,一定会很疲劳。

  经云:「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」,儒家也讲要少欲知足、清心寡欲,我们最低限度要做到寡欲、少欲;先由少欲开始,最后达到无欲的境界,身心就很自在,就得到解脱。

  古人说:「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」海能纳百川,所以称之为海,我们的心量也要像海一般广大。「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」,山为什么能有千仞这么高?因为无欲,这是一个譬喻;我们要想长寿、身体健康,也要做到无欲,达到无欲的境界,什么都不求了,心当中就清凉,身心就得自在。自在有深有浅,心无挂碍也是自在、身体没有病苦也是自在;真正达到无欲无求,就能产生定力、智慧,有了定力、智慧,就能断除自己的烦恼,烦恼漏尽,便能真正达到自在。

常知止足心安乐

  一般人都是不自在,眼睛看好的东西、看到五欲境界,就要去看,看久了,眼睛会疲劳、乃至于会瞎掉,这就是不得自在。耳朵听外面的声音,听到好的就高兴,听到不好的就起烦恼,耳根也不得自在。鼻子闻到香臭、嘴巴尝到酸甜苦辣,就一定要起分别取舍,也是不自在。要得到自在并不容易,必须要下一番工夫;下工夫,就从少欲开始。

  经云:「饮食知止足,常乐在空闲,心定乐精进,是名诸佛教。」「饮食知止足」,饮食不要暴饮暴食,该止就止,吃个八分饱,或是七分半饱就好;不但是饮食,睡眠也是一样,不能贪睡,乃至所有一切物质生活都是如此,要「知止足」,知足常乐。

  「常乐在空闲」,心要空得、心要闲得。所谓念而无念,从有念归于无念,这就属于无为法。有念是方便,无念是究竟;达到无念、无住、无为、无相、无愿,这念清净心现前了,具足真空、妙有,就是真正的甚深微妙法。我们修行要明白这些道理,心要空得、要闲得、要安住,要耐得住寂寞。

  古人说:「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;清真寂寞之乡,愈久愈增意味。」男女之事风流得意一时,但是过去了以后,什么都没有,凄凄凉凉,就堕落了;相反地,「清真寂寞之乡,愈久愈增意味」,我们打坐,心愈来愈寂静、愈来愈清净、愈来愈绝对,慢慢就会增长意境趣味。

解铃必须系铃人

  了解这些道理,就知道修行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,使心灵提升、净化,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、从精神生活提升到心灵的世界。

  要提升自己、净化自己,就要先把世间的事情看淡、看清、看开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

  第一步,要把世间的名利财色「看淡」,什么叫看淡?所谓「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」,无论是名也好、利也好、财也好,自己应得的就得,不应得的就不要勉强,这就是看淡;不要像一般人钩心斗角,拼命去争,到最后身败名裂。如何看淡?就要透过分析,举例来说,世间上的名利是僧多粥少,总统只有一个,院长只有五个,可以去努力,但不要去争夺,有因一定有果,要朝这个方向想。孔子讲「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」,不怕将来没有前途、没有事业,只担心是否有能力承担。所以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学问做好没有、品性建立起来没有?有没有道德的修养?有了这些,将来就能成为国家的栋梁、社会的精英。要这样来分析、思惟,把烦恼看淡。

  第二步,要「看清」,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有果,要把它看清楚,应该得的就去争取,不应得的我就不要,知进知退,这就是看清。看清了以后,第三步,就要「看开」、要坦然面对现实。假使没有在这个地方下工夫,对于世间的事情牵肠挂肚,心就不容易静下来、定下来。

  以出家众来说,看淡、看清、看开还不够,因为出家是专修,接受十方的供养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若人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所以还要再进一步:第一要「看破」。看破还不够,第二要「看透」,用般若智慧把问题看清楚。看透了以后,要「看呆」,让烦恼不起作用,乃至于完全化除心当中的烦恼,一尘不染,这样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
  不论在家、出家,修行要想成道,绝对没有办法投机取巧;不要求东求西、求菩萨来加持,向外求是成不了道的。所谓「解铃必须系铃人」,烦恼是自己造出来的,必须要靠自己才能把烦恼解套、化掉。如何解套?对于世间所有一切事情,在家居士要看淡、看清、看开,出家众要看破、看透、看呆,这样身心才会愉快,才会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,由精神生活提升到道德生活、功德生活、心灵的世界。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这一生就会愈走愈光明,愈来愈欢喜,不会虚度此生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