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1
 
本期主題:靜氣平心 臨事不驚







心經常保持平靜,如一潭止水一般,
動也如是、靜也如是,
遇事能靜觀種種因緣,明取捨知進退,
動靜閒忙,不失方寸,成就應物智慧,做生命的主人。


靜觀一切法 心平世界平

文/見歆法師


  隨著3C及網路之盛行,急促的步調、快速的效率已成常態,許多人在面對繁複的人事物時,也不自覺地心浮氣躁,矛盾和衝突往往一觸即發。明末大儒劉蕺山先生云:「學者遇事不能應,只有練心法,更無練事法。」而佛陀教導弟子禪修觀心,即是無上的練心之法──心地法門,不但能幫助我們除心之病、平心靜氣待人應事,乃至能得究竟解脫。

觀心返照離輪迴

  凡夫眾生的心之所以受病,源於無明煩惱障蔽了本自清淨、本無動搖的如來智慧德相,因此,非但不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,甚且看不清一切境界只是眾緣和合的假有,反而錯認為真實。在對境當下,六根如電光火石般迅速出流、攀緣、住境,進而起種種分別、感受、妄想,卻又再次執取此隨緣現起的受想行識為真實,於是認真地起貪瞋癡、計較是非對錯,認真地喜怒哀樂、不平委屈。非但對境當下內心波濤洶湧、輕舉躁動,即使事過境遷,妄念仍如瀑流般奔逸,最後仍餘波蕩漾、擾動不歇,牽動身口意,造諸惡業,輪迴受苦。

  而欲除心之病、令心平靜,當依佛語「能觀心者究竟解脫,不能觀者究竟沉淪」、「眾生心躁動,猶如旋火輪,若欲止息時,無過修靜慮。若於一念中,不勤修靜慮,如人遭賊劫,身命難保全」。靜中打坐修觀,練習將狂心從攀緣奔逸中收回、不隨塵境妄想而去,更不相續,慢慢便能體會到,無論妄想波浪多大,能知的心始終存在──就在突然發現自己在打妄想的剎那。只要安住在能知之心及修觀法門上,保持清楚明白作主,妄想不滅自滅,乃至平日所執著的是非對錯也自然而然放下、不再糾結。同時,如理諦觀:無論是外在的塵境或自心的妄想,皆是眾多因緣和合所生之法,只要其中一個因或緣變了,此一境界及自心的感受想法亦隨之改變,故緣生無性、相假性空,一切法皆無可把捉,更不可住。

  動中,則堅住此理,「行住坐臥中,常了然守本真心」,時刻提起覺性,覺察、靜觀諸法及自己受想行識的生住異滅,堅持不住、不隨、不分別,唯安住當前能見聞覺知的心。妄心不動則狂心便歇,智慧心現前,方能如實了知當前多重的因緣性,並明白該放下抑或提起,便能進退得宜、無有掛礙。白天看不破、放不下的,利用養息前靜坐,反省檢討、依教觀心,最後銷歸自性。如此持續用功,必能定心、淨心、明心,乃至悟心。

隨緣不變心自在

  中台菩薩道場制度完備,有分工也有合作,有時一念不覺,尤其突發事件,心急了、口氣也不對了,隔著電話都感受到法界的波動不寧,不但說不清,也聽不懂他人要表達的為何。此時唯有提起覺性,力挽狂心,靜觀:彼此的情緒、言語是為了常住事,當中又有各自的因緣、看法……眾多因素和合而呈現當前的境,既是因緣生亦必隨因緣而滅,不當執取不放。於是,安住在能聞的心、回歸修行宗旨,不在事上討分明,心平靜冷靜了,終於聽明白他人之意,也能平和調柔地溝通,法界亦隨之風平浪靜。

  開山祖師每云,修行就是要澄清當下這念心。透過觀行於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,讓洶湧翻騰的渾濁心水得以沉澱。以此澄靜無波之心靜觀萬物、諦觀自心,漸能了達一切法,相為假有、其性本空的真實相貌,不為變化萬千的人事物境界所惑而造業受苦,反之能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以不動心、智慧心待人應事,便得自在解脫,心平世界平。



單元首頁